廠房通風設計是提高廠房內環境質量的重要環節,組織好廠房內部的進、排氣流,使廠房內獲得應有的新鮮空氣,並帶走影響工人健康和產品質量的大量餘熱、污濁氣流和有害氣體。當前在廠房自然通風設計中,應從以下向方面進行改進。合理設計進、排氣口面積。廠房自然通風是利用廠房內外空氣的溫度差所形成的熱壓作用和室外空氣流動時產生的風壓作用,使廠房內外空氣不斷交換,形成自然通風。但由於風壓作用受自然條件限制,具有多變性,無風時即無風壓作用,因此不宜作為廠房自然通風的動力考慮。按照有關規定,在熱加工廠房自然通風的設計計算中,僅考慮熱壓作用,風壓作用只作為一項補充因素。熱加工車間在生產過程中,散發大量的餘熱和灰塵等污濁氣體,惡化了廠房內部環境,必須通過有效地組織廠房自然通風,迅速排除餘熱和污濁氣體而改善內環境質量。當廠房高度和生產散熱量為一定時,合理協調進、排氣口面積,是提高廠房自然通風效果的關鍵所在。在廠房自然通風設計中,必須合理協調進、排氣口面積,力求進氣口面積不小於或大於排氣口面積,這應該是提高自然通風效果的極為重要和有效的技術措施。
有立委質疑,台灣資本市場總體能量已出現萎縮,相較於亞洲鄰近國家,台灣是否遭邊緣化?(圖片來源/信傳媒資料庫)
10月19日這天百年老店上海商銀風光掛牌上市,首日市值達到1513億元,成為近15年來上市規模最大的公司,在主管機關紛紛看好,上市後可望注入台灣資本市場新活水時,卻有立委質疑,台灣資本市場總體能量已出現萎縮,相較於亞洲鄰近國家,台灣是否遭邊緣化?
台灣IPO長期弱化,百億掛牌案腰斬
立法院財委會29日赴證交所考察業務概況,民進黨立委郭正亮秀出數據指出,台灣在2002~2009年100億以上的掛牌案共有14件,但到了2010~2018年則僅剩下7件。
進一步觀察,2016年台灣新上市櫃IPO家數60家,總集資金額255.7億元,2017年IPO家數則降到42家,總集資金額瞬間下滑107.6億來到148.1億元。若對照香港,2017年IPO家數則有174家,總集資金額為4936億新台幣,這樣的規模,香港等於是台灣的33倍之大。
「這恐怕不是風險管理、公司治理能夠拯救的,而是台灣的資本市場是不是在整個亞洲遭邊緣化?」郭正亮提醒,「其他的個股公司,只要是大型的,他考慮到台灣資本市場能量的萎縮,基本上不會在台灣上市,因為滾不動了…如果今年沒有上海商銀這個特別的CASE,我真的很難想像會有超過50億以上的IPO。」
金管會喊IPO達標,但衝家數真的有用嗎?
事實上,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在去年底就針對今年的資本市場訂出「KPI」,喊出全年上市櫃及興櫃IPO家數要達到100家的目標,其中,上市、上櫃公司分別要達到30家、興櫃35家。儘管顧立雄29日出席證交所考察時回應,「達標有信心」,但也有立委質疑,一味衝家數有意義嗎?
民進黨立委余宛如指出,台股長期老化,缺乏知名企業、新創公司、軟體服務、AI等企業在台掛牌,但反觀,中國大陸對於新經濟公司則採即報即審、不需排隊;香港則是放寬未營利生技公司上市,「台灣的現況,好像與國際創投、國際資金有脫節。」
雖然台灣證交所、櫃買中心日前放寬提供新營運型態企業掛牌的管道,於今年3月底推出「多元上市櫃方案」,吸引大型無獲利公司可上市,但至今,宣布已滿半年,成績依舊掛蛋。
負壓排風扇適用範圍:
1、適用於高溫或有異味的車間:如熱處理廠、鑄件廠、塑料廠、鋁型材廠、製鞋廠、皮件廠、電鍍廠、印染廠、各種化工廠。
2、適用於勞動密集型企業:如服裝廠,各類裝配車間,網吧。
3、園藝溫室大棚通風降溫、畜牧場降溫。
4、特別適用於需要降溫又需要一定濕度的場所。如棉紡廠、毛紡廠、麻紡廠、織布廠、化纖廠、經編廠、加彈廠、針織廠、絲織廠、襪廠等各類紡織廠。
5、適用於倉儲物流領域。
台股「貧富差距」通風設備,該重質還是重量?
值得一提的是,台股市場中也存在嚴重的「貧富差距」,除了有百元以上的高價股之外,反之,也有日成交量在百張以下的「殭屍股大軍」長期陷入虧損。據統計,截至30日收盤,國內上市櫃公司日成交量落在100張以下共有748家,數量相當驚人,恐已形成公司治理的一大隱憂。
民進黨立委施義芳指出,台灣股市的特點是上市很難,但一旦上市以後,就算連續10年EPS為負值,依舊不用擔心「被下市」,直言「這是台股很奇怪的現象」,因此,建議是否比照美國、香港,若公司成交量沒有達標,證交所應該主動出擊要求停牌、甚至下市。
施義芳批評,殭屍股數量一旦變多,等於變相鼓勵有心人士「借殼」上市,借殼後造成股價飆漲,影響股票市場波動。
但由於主動下市櫃門檻高,使得企業主動申請下市櫃者極為罕見,證交所總經理簡立忠則說明,針對「流動性差」的個股,證交所會進一步分析其財務面,若是屬於財務面良好的,將建議公司到證交所舉辦法說會,對外說明績效;反之,若是財務面偏差,根據目前證券機制,則將會讓負壓排風扇該公司變更交易方式,若再不能改善就以分盤交易方式,離開股市。
值得思考的是,主管機關在積極衝國內IPO家數、增加掛牌的同時,若對於殭屍股沒有研議適當的退場機制,就算有再多企業上市櫃恐怕也是徒勞,未來對於上市櫃公司治理和轉型升級皆增添挑戰。
更多信傳媒文章
- 建商改推兩房求生 台北西門最搶手、新北南勢角「雖敗猶榮」
- ICO法規處灰色地帶 金管會最快明年訂出遊戲規則
留言列表